2025年9月26日牛股动力,一封突然发出的签证取消通知让联合国总部搬迁的话题重新引起了广泛关注。这次被拒签的对象不是普通公民,而是哥伦比亚总统佩特罗。美国国务院的这一决定,既在外交上引发了巨大的波澜,也在程序上触犯了《联合国总部协定》。这一协定明确规定,所有国家的代表都有权自由前往纽约参加联合国的活动,而美国显然未按规则行事。
佩特罗对此愤怒回应,直接在社交媒体上表示:“联合国总部根本不应该设在纽约!”虽然这一言论听起来像是气话,但随着更多国家的共识逐渐形成,佩特罗的观点也开始引发更多人认同。毕竟,当联合国这个全球性会议平台被美国当成私人俱乐部时,世界确实应该重新考虑是否该改变联合国总部的地点。而中国,正逐渐在这一趋势中崭露头角,成为潜在的新东道主。
美国曾是联合国的“主场”,但如今却逐渐变成了“绊脚石”。哥伦比亚总统佩特罗的签证被拒事件,不仅是一个外交事件,更是对《联合国总部协定》的公开挑战。美国没有遵循这一国际协议,拒绝发放签证,显得格外不合常规。其实,佩特罗并不是唯一的受害者。多年来,许多国家的代表——包括伊朗、俄罗斯、朝鲜、古巴等——都曾遭遇过类似的“拒绝入境”事件。美国的“主场优势”逐渐被转变成了“主场限制”。
展开剩余77%然而,签证问题只是表面,背后更深层次的问题是信任的崩塌。许多国家代表在纽约不仅要担心开会的事情,甚至还需要提防监听和跟踪。有些人抱怨,连最基本的外交接待都做不好,行程也常常被美国的情报机构“盯梢”。这种情况使得联合国的纽约总部越来越像是“他国领土上的临时租住”,而不是一个公正、透明的国际组织的中心。
更令人担忧的是,美国连财政上的支持也不再可靠。2024年冬天,由于美国拖欠会费,纽约联合国总部的暖气突然停了,导致一些基础设施无法正常运转。数据显示,美国拖欠的常规预算达到15亿美元,专项基金欠款近30亿。美国的“老赖”行为,导致联合国的许多基础工作都无法顺利进行,甚至影响到人道主义项目的正常开展。一个由全球支持的机构,因为最大的东道国拒绝履行责任,导致运转困难,联合国是否还能继续把纽约作为总部地位,成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面对美国越来越不可靠的表现,联合国已经悄悄开始寻找备选方案。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UN80”改革方案中明确提出,要推动联合国机构去中心化,减少对纽约的依赖,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布局新的分支机构。可以说,联合国不再希望将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特别是当这个篮子存在漏洞时。
这一变化的初步行动已经开始。在非洲,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妇女署的部分部门已经搬到肯尼亚内罗毕;在亚洲,中国则成为了最重要的新落点。预计在2024年底至2025年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核心机构、教科文组织国际STEM教育研究所等将陆续落户上海。这是联合国首次将核心机构搬到非西方国家,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迁移,更是一种象征性的信任投票,证明了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新地位。
那么,为什么是中国?答案很简单。中国一直是联合国最重要的建设者之一,维和、抗疫、减贫、全球发展等方面都贡献巨大。中国在外交上保持中立、不干涉他国内政,能为各国提供一个公正的中立平台,尤其受到发展中国家的欢迎。更重要的是,中国的“硬件”条件非常强大,上海和北京都拥有世界一流的会议设施,交通、安保和住宿等服务一应俱全。最关键的是,中国从未拖欠联合国会费,财政稳定,信用良好,做事迅速且高效。
近年来,联合国在中国举办了多次高级别会议,设立了多个研究中心,这些举动并非偶然,而是在试探和铺垫。现在,上海不再只是一个举办会议的地方,它已经开始承担起政策制定、战略研究和全球治理的重任。联合国的“后备总部”已经在中国形成雏形。
虽然联合国总部搬迁到中国听起来仍像是一个遥远的设想,但现在来看,这一想法已经不再是空谈。例如,2025年初,日本东京都知事小池百合子提出将联合国总部迁往东京,结果却几乎没有得到任何支持。尽管东京在硬件设施上不差,但由于日本在地缘政治上的站位偏向美国,这对那些希望摆脱美国影响的国家来说并没有吸引力。
相比之下,上海的崛起更符合全球政治发展的潮流。上海不需要立即接管联合国总部,而是通过逐步吸引核心机构、逐步承担全球治理职能,最终成为全球治理的重要枢纽。纽约依然是联合国的总部,但上海无疑已经成为“第二总部”,这种双中心的格局正在逐渐成为新常态。
这一切的推动力量,恰恰是美国自己。从特朗普政府开始,美国的单边主义和外交政策的变化,导致了签证问题、会费拖欠等一系列不信任的事件,逐渐把美国从联合国的核心地位推向了边缘。联合国总部是否会真的搬迁到上海,虽然尚无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随着世界形势的变化,一个新的全球政治坐标正在东方悄然形成。未来,谁能保持公正、负责、可靠,谁就将掌握全球治理的主动权。
发布于:天津市盛多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